2018年12月31日 星期一

中醫方藥學(緒論、炮製法)

中醫方藥學(緒論、炮製法)


一、如何學好方藥學
  1. 活用中醫基礎理論是學好中藥學的先決條件!中醫理論有: 中藥四氣-寒、熱、溫、涼;中藥補瀉-虛、實;外感六淫(病因)-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;中醫臟腑經絡學說-中藥歸經(指藥物對於人體某些臟腑、經絡有著特殊的作用); 中藥功效-祛風、散寒、解暑、除濕、潤燥、瀉火(與「外感六淫」相呼應)。
  2. 重視目錄,因為章節的名稱就體現了每味藥物的主要功效,如:解表藥、理氣藥、補氣藥、補虛藥、……。
  3. 學好章節概述,是掌握各類藥物共性和要點的關鍵
  4. 學習藥物應以「功效」為核心,將性味、歸經和主治、應用聯繫起來,如:功效→性味、歸經和主治、應用。
  5. 要學著歸納分析比較的方法,如:比較解表藥「桑葉 vs 菊花」、比較藥物基原相關的「生地 vs熟地」、比較功效主治相類同的藥物「獨活(祛風濕藥)vs川芎(活血祛瘀藥)的解表功效」。
  6. 必須專門記憶藥物的毒性、特殊用量、用法和使用注意事項,如:辛夷、旋覆花、海金沙、蒲黃、五靈脂、車前子等入湯劑時都應當用紗布包裹;人參、西洋參、羚羊角等名貴藥材入湯劑時宜另煎取汁。

二、中藥如何合理使用?
  1. 用藥須首明證候,藥證相應。
  2. 臨床用藥需辨體質以用藥。
  3. 用藥須熟悉藥性。 
  4. 用藥不可不辨品種。
  5. 用藥須注意區分產地。
  6. 知曉藥物採收時節。
  7. 區別入藥部位。
  8. 熟悉藥物貯存之久暫。
  9. 掌握炮製對藥性的影響。
  10. 劑型使用的恰當與否。
  11. 配伍是最需深究的內容。
  12. 綜合分析,慎重定量。
  13. 煎藥之法。
  14. 服法。
  15. 用藥期間,正確護理。
  16. 合於中醫與現代研究之理。
三、中藥的性能
四氣、五味、歸經、升降浮沉、毒性。

四、影響中藥臨床療效因素
品種、產地、採集、貯存、炮製、配伍、用藥禁忌、劑量、給藥途徑、劑型、湯劑的煎煮方法、服法。

五、相關術語
  1. 中藥材:是指可作中藥使用,但未經加工炮製的植物、動物和礦物的天然產物。
  2. 飲片:是中藥材製成的片狀、塊狀、絲狀或段節形狀的加工炮製品,由於飲片便於煎湯飲服而得名,又習稱咀片
  3. 中成藥:以中藥飲片為原料,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,按處方標準製成一定劑型的現成製劑。
  4. 民族藥:是中國除漢族以外各兄弟民族使用的傳統藥。有民族特色的醫藥理論體系藏藥、蒙藥、維藥、傣藥、壯藥、苗藥、羌藥等。
六、中藥學的涵義
中藥學是研究中藥基本理論,應用知識和技能以及各種中藥的品種來源、藥材鑒別、種植(或養殖)、採收、貯存、加工炮製、製劑、性能、功效、應用、藥理、化學成分等一切與中藥有關知識的一門學科。廣義的中藥學包含:中藥鑒定學、中藥炮製學、中藥製劑學、中藥化學、中藥藥理學、臨床中藥學,狹義則專指「臨床中藥學」。臨床中藥學是以臨床安全、有效、合理使用中藥為目的,主要研究中藥基本理論和各種中藥臨床應用的一門學科。

七、本草著作的歷史時期
本草是指我國傳統的藥學和藥學的著作。
  1. 東漢-《神農本草經(本經)》中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。初步奠定了藥學理論的基礎(四氣、五味、毒性、七情配伍、劑型)、記載的藥物大多樸實有驗。
  2. 南北朝-陶弘景《本草經集注》各論部分首先採用按藥材來源自然屬性分類、這本書初步確立了綜合性本草的合理體例。
  3. 南朝劉宋-雷學攴(效)《炮炙論》中國的第一部炮製專書,中國的第一部炮製專書,標誌本草新興分支學科的出現。
  4. 唐-蘇敬《新修本草》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、採取圖文對照的方式,開創藥學編纂的新特色。
  5. 唐-陳藏器《本草拾遺》依據藥物的性能功效,把藥分十類,成為以後中藥和方書按性能和功效分類的開始。
  6. 宋-唐慎微《經史證類備急本草(證類本草)》開創了大量附方的先例、文獻價值。
  7. 明-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集中國16世紀以前藥學成就之大成、被譽為16世紀中國的百科全書。
  8. 明-朱橚《救荒本草》供災荒時食用之物。
  9. 明-蘭茂《滇南本草》雲南地區慣用藥物400餘種,是內容最豐富的古代地方性本草。
  10. 明-繆希雍《神農本草經疏》闡釋藥理。
  11. 明-繆希雍《炮炙大法》專論炮製。
  12. 明-陳嘉謨《本草蒙筌》百藥煎,先於歐洲人製取沒食子酸(Gallic acid)200餘年。
  13. 明-《明史•藝文志•天文類》記載的《白猿經》-所記「射罔」,為烏頭鹼(Aconitine)結晶,世界上提取生物鹼之最早記載。
  14. 清-《本草綱目》的後續本草有汪昂《本草備要》黃宮繡《本草求真》吳儀洛《本草從新》等。
  15. 清-趙學敏《本草綱目拾遺》對《本草綱目》作了重要的補充和訂正。
  16. 民國-藥學辭典類工具書《中國藥學大辭典》、《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》(簡稱《中國藥典》),中國的法典、《中藥大辭典》共收載中藥5767種,查閱方便,有重要的文獻價值、《中華本草》,全書正藥8980種,附列藥物571種系統總結本草學成果,全面反映當代中藥學科發展水準
八、中藥的產地與採集
  1. 《本草衍義》:“凡用藥必擇土地所宜者,則藥力具,用之有據。”
  2. 地道藥材——是優質純真藥材的專用名詞,它是指歷史悠久、產地適宜、品種優良、產量宏豐、炮製考究、療效突出、帶有地域特點的藥材,如:甘肅的當歸,寧夏的枸杞,青海的大黃,內蒙的黃耆,東北的人參、五味子,山西的黨參,河南的地黃、牛膝、山藥、菊花,雲南的三七、茯苓,四川的黃連、川芎,山東的阿膠等。
九、中藥的炮製
  1. 炮製——古時又稱“炮炙”、“修事”、“修治”,是指藥物在應用或製成各種劑型前,根據醫療、調製、製劑的需要,而進行必要的加工處理的過程,它是我國的一項傳統製藥技術。
  2. 《本草蒙筌》謂:“凡藥製造,貴在適中,不及則功效難求,太過則氣味反失。”、“火製四:有煅、有炮、有炙、有炒之不同;水製三:或漬、或泡、或洗之沸等;水火共製造者,若蒸、若煮,而有二焉,餘外製雖多端,總不離此二者。”

十、炮製的目的
  1. 純淨藥材,保證品質。
  2. 切製飲片,便於調劑製劑。
  3. 乾燥藥材,利於貯藏。
  4. 矯味、矯臭,便於服用。
  5. 降低毒副作用,保證安全用藥。
  6. 增強藥物功能,提高臨床療效。
  7. 改變藥物性能,擴大應用範圍。
  8. 引藥入經,便於定向用藥。

十一、炮製的方法
  1. 修製純淨藥材,如:挑、篩、簸、刷、刮、挖、撞等方法;粉碎藥材,如:以搗、碾、研、磨、鎊、銼等方法;切製藥材,如:用刀具採用切、鍘的方法將藥切成片、段、絲、塊等一定的規格。
  2. 水製:用水或其它輔料處理藥材的方法稱為「水製法」,如:漂洗、浸泡、悶潤、水飛(藥物不溶於水,在水中的沉降性質分取藥材極細粉末的方法)。
  3. 火製:炒(炒黃、炒焦、炒炭 )、炙(將藥物與少量液體輔料共置鍋中加熱拌炒,常用的液體輔料有:蜜、酒、醋、薑汁、鹽水等)、燙(中間物體,如:砂石、滑石、蛤粉等);煅(直接或間接煅燒);煨(用濕面或濕紙包裹)。
  4. 水火共製:煮法、蒸法、淬法、潬法(將藥物快速放入沸水中、短暫潦過,立即取出的方法 )。
  5. 其他製法:製霜、發酵、精製。
十二、參考資料
游智勝(2018).中醫方藥學.長庚大學中醫學系.桃園市、臺灣:長庚大學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一般易犯的錯誤

一般易犯的錯誤 注意自己:避免匆忙導致的錯誤、需要幫忙時,應立刻開口求救。 與團隊溝通:有重大計畫時,應通知所有團隊成員、若發現新醫囑,應親自審視新的治療計畫。 和病人做有效溝通:使用大眾語言、 問病人「你可以重覆我們剛剛談話的結論嗎?」 (問「懂了嗎?」,通常只得到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