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1月3日 星期四

中藥的劑量與用法

中藥的劑量與用法

一、中藥的劑量
  1. 主要指每味藥的成人一日量 。
  2. 中藥的計量單位自明清以來,普遍採用16進位制的「市製」計量方法(1市斤=16兩=160錢),市製重量有「斤、兩、錢、分、厘」,數量如:生薑三片、蜈蚣二條、大棗七枚、蘆根一支、荷葉一角、蔥白兩隻等。重量上為配合公制(千克、克、毫克),按規定以如下的近似值進行換算:1市斤(16進位制)=480克;1市兩=30克;l錢=3克;1分=0.3克;1厘=0.03克。
  3. 確定中藥的劑量,應考慮如下幾方面的因素:藥性、劑型、配伍、年齡、體質、病情、季節變化 。
  4. 除了劇毒藥、峻烈藥、精製藥及某些貴重藥外,一般中藥常用內服劑量約5~10克;部分常用量較大劑量為15~30克;新鮮藥物常用量30~ 60克。
  • 藥物性質與劑量的關係:1. 劇毒藥或作用峻烈的藥,應嚴格控製劑量,開始時用量宜輕,逐漸加量,一旦病情好轉後,應當立即減量或停服,中病即止,防止過量或蓄積中毒、2. 花葉皮枝等量輕質松及性味濃厚、作用較強的藥用量宜小、3. 礦物介殼質重沉墜及性味淡薄,作用溫和的藥物用量宜大、3. 鮮品藥材含水分較多用量宜大(一般為乾品的4倍)、4. 乾品藥材用量當小;5. 過於苦寒的藥物也不要久服過量,免傷脾胃、6. 貴重藥材(犀角、羚羊角、廉香、牛黃、猴棗、鹿茸、珍珠等),在保證藥效的前提下應盡量減少用量。
  • 劑型、配伍與劑量的關係:一般情況下,1. 同樣的藥物,入湯劑比入丸、散劑的用量要大、2.  同樣的藥物,單味藥使用劑量比複方應用時大、3. 複方配伍使用時,主藥用量比輔藥大。
  • 年齡、體質、病情與劑量的關係:由於年齡、體質的不同,對藥物耐受程度不同,則藥物用量也就有了差別,1. 一般老年、小兒、婦女產後及體質虛弱的病人,都要減少用量,成人及平素體質壯實的患者用量宜重、2. 一般5歲以下的小兒用成人藥量的l/4,而5歲以上的兒童按成人用量減半服用。病情輕重,病勢緩急,病程長短與藥物劑量也有密切關係,3. 一般病情輕、病勢緩、病程長者用量宜小、4. 病情重、病勢急、病程短者用量宜大。
  • 季節變化與劑量的關係:1. 夏季發汗解表藥及辛溫大熱藥不宜多用,苦寒降火藥用量宜重、2. 冬季發汗解表藥及辛熱大熱藥可以多用,苦寒降火藥則用量宜輕。
二、中藥的用法
  1. 湯劑煎煮法 (特殊的):1. 先煎主要用於「有效成分難溶於水」或「毒副作用較強」的藥物,如:金石、礦物、介殼類藥物(難溶)等,應打碎先煎,煮沸20~30分鐘,再下其它藥物同煎,以使有效成分充分析出;附子、烏頭(毒副作用較強)等,宜先煎45~60分鐘後再下它藥,久煎可以降低毒性,安全用藥。2. 後下主要用於「有效成分易揮發 」(此種藥物多氣味芳香)、「有效成分易因久煎破壞」的藥物,如:薄荷青蒿(易揮發)等,鉤藤、大黃、番瀉葉(有效成分易因久煎破壞),在其它藥物煎沸5~10分鐘後再放入即可。3. 泡服(焗服)主要用於「有效成分易溶於水」或「久煎容易破壞藥效」的藥物,如:藏紅花、番瀉葉、胖大海(有效成分易溶於水或久煎容易破壞藥效)等,可以用少量開水或複方中其它藥物滾燙的煎出液趁熱浸泡,加蓋悶潤,減少揮發,半小時後去渣即可服用。4. 包煎主要用於「黏性強、粉末狀及帶有絨毛」的藥物,如:滑石、青黛、旋覆花、車前子(黏性強、粉末狀及帶有絨毛)等,宜先用紗布袋裝好,再與其它藥物同煎,以防止藥液混濁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及沉於鍋底,加熱時引起焦化或糊化。5. 另煎主要用於「貴重藥材」,如:人參、西洋參、羚羊角、鹿茸、虎骨(貴重)等,為了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還應單獨另煎即另燉2~3小時,此外煎液可以另服,也可與其它煎液混合服用。6. 沖服主要用於「貴重」、「散劑」、「液體」之藥物,如:麝香、牛黃、珍珠、羚羊角 、三七(貴重、散劑等,用量較輕,為防止散失,常需要研成細末製成散劑用溫開水或複方其它藥物煎液沖服;三七、花蕊石、白及、紫珠草、血餘炭、棕櫚炭(止血)蜈蚣、全蠍、殭蠶、地龍(息風止痙)烏賊骨、瓦楞子、海蛤殼、延胡索(制酸止痛)(根據病情為提高藥效製成散劑雷丸、鶴草芽、硃砂(因高溫容易破壞藥效或有效成分難溶於水製成散劑,若製成散劑則可沖服;竹瀝汁、薑汁、藕汁、荸薺汁、鮮地黃汁(液體)等也須沖服。7. 溶化(烊化)主要用於「膠類藥物」或「粘性大而易溶」的藥物,如:阿膠、鹿角膠、龜板膠、鱉甲膠、虎骨膠、雞血藤膠及蜂蜜、飴糖等(膠類藥物或粘性大而易溶),為避免入煎粘鍋或粘附其它藥物影響煎煮,可單用水或黃酒將藥加熱溶化後,用煎好的藥液沖服,也可將此類藥放入其它藥物煎好的藥液中加熱溶化後服用。8. 煎湯代水主要用於「以一般水煎會使煎液混濁」、「物質輕用量多,體積大,吸水量大」的藥物,如:灶心土(使煎液混濁)等,宜先煎後取其上清液代水,再以清液去煎煮其它藥物;玉米須、絲瓜絡、金錢草(物質輕用量多,體積大,吸水量大)等,也須煎湯代水用。
  2. 服藥法服藥時間上,湯劑一般每日一劑,煎二次分服,兩次間隔時間為4~6小時左右;服藥時間取決於病變部位和性質,一般來講,病在胸隔以上者如眩暈、頭痛、目疾、咽痛等,或對胃腸刺激的藥物飯後服;病在胸腹以下,如胃、肝、腎等臟疾患,則宜飯前服;補益藥多滋膩礙胃,宜空腹服;治瘧藥宜在瘧疾發作前的兩小時服用;安神藥睡前慢性病定時服;急性病嘔吐驚厥石淋咽喉病須飲者,可煎湯代茶不定時服服藥方法上,危重病人宜少量頻服嘔吐患者可以濃煎藥汁,少量頻服;對於神智不清或因其它原因不能口服時,可採用鼻飼給藥法。在應用發汗、瀉下、清熱藥時,若藥力較強,要注意患者個體差異,一般得汗、瀉下、熱降即可停藥,適可而止,不必盡劑,以免汗、下、清熱太過,損傷人體的正氣。
三、中藥的劑型
  1. 湯劑:一般宜溫服,但解表藥要偏熱服,服後還須溫覆蓋好衣被,或進熱粥,以助汗出;寒證用熱藥宜熱服熱證用寒藥宜冷服,以防格拒於外。《內經》謂「治熱以寒,溫以行之;治寒以熱,涼以行之」,如出現真熱假寒寒藥溫服真寒假熱者則當熱藥冷服
  2. 丸劑:顆粒較小者,可直接用溫開水送服;大蜜丸者,可以分成小粒吞服;若水丸質硬者,可用開水溶化後服。
  3. 散劑、粉劑:可用蜂蜜加以調合送服,或裝入膠囊中吞服,避免直接吞服,刺激咽喉。
  4. 膏劑:宜用開水沖服,避免直接倒入口中吞嚥,以免粘喉引起嘔吐。
  5. 沖劑、糖漿劑:沖劑宜用開水沖服;糖漿劑可以直接吞服。
四、參考資料
高學敏(2007).中藥學.中國:中國醫藥出版社出版。
游智勝(2018).中醫方藥學.長庚大學中醫學系.桃園市、臺灣:長庚大學。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一般易犯的錯誤

一般易犯的錯誤 注意自己:避免匆忙導致的錯誤、需要幫忙時,應立刻開口求救。 與團隊溝通:有重大計畫時,應通知所有團隊成員、若發現新醫囑,應親自審視新的治療計畫。 和病人做有效溝通:使用大眾語言、 問病人「你可以重覆我們剛剛談話的結論嗎?」 (問「懂了嗎?」,通常只得到...